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章正文
最新发布

上海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召开一季度工作例会

发表时间:2012-04-10 10:42:30

2012年3月23日,上海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在福地大酒店召开2012年一季度工作例会,各区县帮扶组织负责人、工作人员及创先争优活动全体获奖组织和个人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会议由沈振新理事长主持,李彦林副理事长就2011创先争优活动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徐全娟秘书长宣读了《关于表彰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创先争优活动中“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决定》。会上,5个区先进组织、29个街镇先进组织和73名先进个人的代表被授予荣誉证书,同时还邀请有关获奖先进组织代表和先进个人进行了交流发言。

冯玉萍副理事长代表基金会做出了2012年一季度工作总结和二季度工作安排。基金会和各区县帮扶组织在一季度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一是圆满完成元旦春节帮困送温暖活动,共对6701户家庭进行了一次性节日帮扶,帮扶总额达1029.87万元,人均帮扶1537元,人均帮扶额度较往年提高;二是做好2012年医疗帮困卡申领工作;三是基金会召开了二届九次理事会;四是认真做好创先争优、年度工作总结。

2012年二季度,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一、认真做好综合帮扶信息平台正式上线工作;二、加强指导,重视街镇综合帮扶平台建设,将规范化建设延伸至街镇;三、进一步开展社会劝募工作;四、加强资金管理,配合完成审计工作;五、按时完成医疗帮困卡的录入和发放工作。

 

 

 

 

附:会议交流发言稿

 

普陀区至爱帮困服务社:

加强基础建设  勇于创新

深入推进综合帮扶工作开展

为进一步提升本区综合帮扶组织的工作水平,优化服务质量,提高综合帮扶组织的影响力、公信力和诚信度,根据上海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关于在全市开展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创先争优活动的通知》(沪帮[2011]02号)文件精神,普陀区至爱帮困服务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市会的指导、帮助下,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和”为目标,坚持“求真务实,争创一流”的思想,全力推进综合帮扶工作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努力实践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加强综合帮扶能力建设

(一)夯实综合帮扶资金,加大综合帮扶力度。

要做好综合帮扶工作,资金保障是首要问题。在2011年初,我们通过上报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典型案例,得到区政府领导肯定和支持,区领导把提高市民综合帮扶资金保障放到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讨论。并决定自2011年起,街道、镇财政在每年给予社区市民综合帮扶30万元帮扶资金的基础上另增加10万元,各街道、镇每年综合帮扶资金总额为40万元,同时每年将5万元工作经费列入街镇财政预算,普陀区至爱帮困服务社帮扶资金由原来的30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综合帮扶资金的增加,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综合帮扶的帮扶力度,2011年,我区共开展个案帮扶569例,帮扶资金354.94万元,人均帮扶资金达6200元,同比去年增加21%。

(二)制定工作方案,分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根据上海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关于继续开展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的意见》(沪帮[2011]0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普陀区社区市民综合帮扶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标准,明确已达标单位,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发展创建活动,根据上海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关于在全市开展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创先争优活动的通知》精神,针对规范化建设活动中存在的不足,结合街镇实际制定措施、积极整改。进一步规范基础管理,完善评估和回访制度建设,着力研究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本街镇的特色,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机制,推动市民综合帮扶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对暂未达标单位,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加大创建力度,积极开展规范化创建活动,争取年内达标。目前全区八个街道、镇获得了区级综合帮扶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称号。

(三)强化基础建设,扎实推进综合帮扶活动开展。

以规范化建设、创先争优为抓手,推进各街道、镇帮扶服务社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首先是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首先是建立受理审核审批操作规程。其次是建立帮扶资金管理制度,完善帮扶资金发放手续。第三是建立帮扶个人档案,加强帮扶档案管理。同时,进一步加强综合帮扶工作队伍建设,充实帮扶组织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培育发展街镇、居委会两级评估员义工队伍。

二、健全和完善民间帮困工作机制,提高综合帮扶服务水平

(一)开展大重病心理慰藉项目,凸显人文关怀。

去年初,区至爱帮困服务社与华师大慈善义工队的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合作,开展“大重病心理慰藉”项目。通过引入专业化队伍,将心理慰藉融入综合帮扶回访工作中,坚持“一人一方案”,通过搜集信息、整理汇总、开座谈会、提出方案的形式,把心灵关怀送到困难群众家中,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战胜病魔,重燃生活的信心。同时,协助社区街道解决在对重大疾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综合帮扶的过程中面临的专业知识缺乏,人员配备不够等问题。2011年,我们与华师大合作,共有20名大学生志愿者,在长风、曹杨、长征三个街镇6户大重病家庭开展试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并成功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申获“社区综合帮扶重大疾病心理慰藉服务”公益项目,获得公益资助款8.7万元,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推广到45户家庭,覆盖120多人。

我们将继续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开展重大疾病社会救助综合帮扶对象及家属心理特点及需求课题调研,编写重大疾病社会救助综合帮扶对象及家属心理慰藉指导手册,开发重大疾病社会救助综合帮扶对象及家属心理慰藉培训课程,培训一支由学生义工和街道干部、社区义工组成的心理慰藉义工服务队伍。弘扬后世博时代志愿服务精神,给予重大疾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心理上的疏导与关怀,丰富综合帮扶工作人文关怀的内容。

(二)完善市民综合帮扶机制,重点解决支出型贫困难题。

为更好帮助“支出型”贫困家庭解决生活困难,拓宽帮扶渠道,缓解突出矛盾,区至爱帮困服务社结合本区实际状况,对因患大病、重病,高额医疗支出而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组织开展支出型贫困家庭帮扶试点工作。以家庭实际生活支出和医疗、教育等重大刚性支出为指标,并根据收支缺口与当年低保标准,核算出生活补助标准,给予三个月或六个月不等的生活补助。

年初服务社在长寿、长风、长征三个街镇开展试点工作。去年,共帮扶了20户家庭,为这些家庭其实解决了生活上困难。同时,也提高市民综合帮扶的针对性和后期跟踪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帮扶工作,在去年三个街道镇试点基础上,今年推广到全区每个街道镇,为全区每个“支出型”贫困家庭排忧解难,提高他们的生活保障。今年在总结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综合帮扶操作办法,提高综合帮扶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三、推进市民综合帮扶工作深入开展,推动综合帮扶科学发展

(一)完善市民综合帮扶三级评估体系,坚持“以人为本”。

在规范化创建活动中,我们发现部分街镇服务社独立成立民非组织后,在掌握评估对象、标准尺度上差异较大,为此我们要求建立完善评估机制,形成区、街镇、居委会三级评估体系。一级评估由居委会会同帮扶组织工作人员上门调查,并提出帮扶意见确定是否纳入帮扶对象;二级评估由街镇核对详细证明材料,提出帮扶具体意见和标准,并召集评估小组成员进行评估;区级评估小组对街镇上报的材料进行复核,全面把握面上帮扶标准和帮扶工作发展趋势。

在此期间,一些街镇服务社有不少好的办法,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如长风长爱帮扶服务社在审批中借鉴低保审批中的工作方法,评估员上门评估时填写《综合帮扶家庭财产情况调查登记表》,使得出具的证明材料更加规范,能更全面地掌握受助家庭的经济状况,为出具帮扶方案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我们通过三级评估,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评估机制,把社会评议、科学评定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市民综合帮扶的可行性、有效性、科学性,切实将市民综合帮扶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确实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上。同时,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在街镇、居委会组建志愿者评估员队伍,在评估工作中充分体现“民众意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断完善评估制度。

(二)完善回访制度,进一步提高综合帮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本区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工作,根据上海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关于印发《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回访工作制度》(沪帮[2011]1号)的通知精神,2011年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规范基础管理,完善回访制度”。回访机制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帮扶资金的使用,是综合帮扶绩效评估的有效途径,是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结合的重要体现。2011年我区已有部分街道、镇开展实施了回访机制,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今年将在全区进一步推进回访工作,我们感到通过建立回访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一是进一步规范帮扶资金的使用。特别是针对项目类帮扶,比如春节,国庆期间开展的一次性项目帮扶。由于项目的受益面积广,多数街镇是通过居委会对帮扶款进行一次性现金发放,通过电话回访能更好地掌握帮扶款的落实情况。

二是综合帮扶绩效评估的有效途径。综合帮扶工作不同于政策帮困,没有一套具体的标准参考,主要由评估小组通过评估制定帮扶方案。这就对帮扶金额的界定、帮扶对象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评估是事前的问诊、治疗阶段。那么回访就是复诊阶段,通过回访我们能掌握第一手帮扶资料,通过不断的累积总结,对今后存在部分共性的对象能更好地掌握帮扶尺度,提高综合帮扶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帮扶的作用。

三是让受助对象真正感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切实提高市民综合帮扶的可行性、有效性、科学性,切实将市民综合帮扶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确实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上,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互助帮扶的意识,真正体现市民综合帮扶姓“民”不姓“政”的社会组织优势。

以上使我们的一点浅薄的实践体会,我们将继续不断努力,在工作中不断发扬“创先争优”的精神,充分发挥市民综合帮扶组织的作用,切实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为老百姓办实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推动本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杨浦区和泰爱心服务社

定海爱心工作室——温暖心之家园

各位领导、同仁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杨浦区和泰爱心服务社定海爱心工作室的社工小张。很荣幸我们工作室能在这次“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创先争优活动”中被评为“街(镇)先进组织”,并得到与大家一同交流分享的机会。2011年我工作室始终以“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推动科学发展”为中心,围绕服务群众,以此次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在实践中努力提高定海工作室的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定海工作室的综合帮扶工作情况和创先争优活动中的一些新做法,希望能让大家对我们杨浦区综合帮扶工作室有更多的了解。

定海爱心工作室成立于2008年,有专职社工1名,兼职义工2名,志愿者45名,其中还包括15名接受过综合帮扶的患者志愿者。根据区和泰爱心服务社开展“创先争优”工作的具体要求,工作室在巩固规范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严格遵照和泰爱心服务社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做到帮扶流程上墙公示,帮扶程序规范,档案资料齐全。按照综合帮扶专项资金使用规定和财务管理制度,工作室设立了综合帮扶资金独立账户。此外,工作室每年接受杨浦区民政局与和泰爱心服务社对综合帮扶工作的专项检查,保证帮扶款支出合规、账目清晰。

在个案帮扶上,我们以综合帮扶工作为圆心,建立了“发现-跟踪-回访-评估”的帮扶体系。通过居委会上报、救助所转介、深入社区发现、居民直接求助等渠道,及时发现困难家庭,经入户调查、核实以及评审会议通过后,实施具体帮扶。并通过2010年“助困心理阳光之城”项目中的上门慰问服务,采取“一人一档”的方式对已接受过综合帮扶的受助家庭进行了跟踪回访。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还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其他帮扶,形成从物质、精神等多方位帮扶关爱的帮扶模式。另外,在开展个案时,作为一名社工,我们始终秉持着“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并以此作为目标,希望我们的工作不仅仅解决受助对象的燃眉之急,更能成为黑暗中的蜡烛,为对象照亮前路,让他们自己走出困境。在我工作室帮扶的个案对象中,曾有一名两劳释放人员,他在2008年刑满释放时突发高血压被送往医院抢救,高昂的医药费让他无力承担,生活的窘迫让他感到社会没有接纳他,走回老路是当时他唯一的想法。而就在此刻,我工作室及时介入并给予帮助,最初他除了接受经济帮助外,对我们的探访、关心视而不见。通过手中所掌握到的对象信息,我试着去分析和把握他的性格特征,尽量回避敏感话题,不厌其烦地对他进行跟踪回访,一次次主动与他交流谈心,不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相处模式,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经过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他渐渐敞开了心扉,愿意与我倾诉,分享自己生活上的喜怒哀乐,就连他自己都惊讶地发现,在我的“唠叨”下他抛去了过去的恶习,对社会的不满变成了感恩。如今他还成为了患者志愿者队伍的队长,用他的行动和爱感化了其他受助人员。四年来,我工作室共开展综合帮扶634例,帮扶金额近156万元,人均2460元。2011年,工作室围绕市基金会创先争优活动主题,按照区和泰爱心服务社开展回访工作的要求,继续做好帮扶对象的跟踪回访工作,共回访对象52例,其中上门回访24例,电话回访28例。近期,工作室又设计了一本“心情转换站”的留言簿,便于一些前来求助的对象在社工外出时也能与社工保持沟通联系,同时也为那些遇到困难难以启齿的对象提供了另一种沟通交流的求助方式,为那些已接受过帮扶的、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对象,搭建了抒发内心情感的平台,更是让工作室能及时掌握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对象,从而开展进一步的帮扶。通过这本留言簿,这些受助对象可以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拉近社工与受助对象之间的距离,使综合帮扶工作能得以完善和拓展。相信总有一天,这本留言薄真的会成为患者们的心情转换站,在点点滴滴的互动留言中记录下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自2010年起,区和泰爱心服务社设计开展的精神帮扶项目——“助困心理阳光之城”,又为我们工作室搭建了精神抚慰帮扶对象的平台。第一轮项目期间,我工作室累计开展活动494次,服务对象1747人次,服务满意度99%,活动安全率100%。项目活动不仅有效缓解了受助人员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更让不少的受助人员接续起了社会关系,开始新的生活。在我工作室有这样一个受助家庭,夫妻二人都是慢性疾病患者,长期的医药费开销不仅给他们家庭造成不小的经济压力,更让他们忧心忡忡、心情灰霾。鉴于他们的情况,我工作室除了给予他们经济帮扶外,还鼓励他们参加了我工作室组织的心理疏导和减压兴趣小组,尝试着引导他们学会自我心态调整,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并引导活动中心态较为乐观的对象,给予这对夫妻正向的示范和支持。在一次兴趣小组活动中,妻子对布艺画工艺表现了浓厚的兴趣,让我发现了她在这方面的潜力,并在日后的活动中给予她更多学习和培养布艺画技巧的机会。另外我还通过与她谈心,让她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这一闪光点,增强自信心。而她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对布艺画的喜爱之情与日俱增,并以此为寄托。如今,她精美细致的作品得到了许多专业老师的赏识,今年6月,她的作品还将参加上海市布艺画大赛,获得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这些活动经历不仅让他们夫妻二人转移了对疾病的注意力,缓解了忧虑,而且在活动体验过程中发现了生活的乐趣,找回了信心。2011年第二轮“助困心理阳光之城”项目开展至今,我工作室在“创先争优”活动的驱动力下,仍不断探索新工作方法和思路,积极创新项目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努力以最贴切、最合理的方式来满足受助家庭的不同需求,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

定海工作室不仅是一个扶危救难的站点,它更成为了一个让因病致贫家庭互相扶持、传递爱心的家园。有一位对象曾这样说过:我们就像个大家庭,社工小张就像是我们的大家长,处处为我们着想,关心着我们的“成长“,而义工老张就像个老管家,时时叮嘱我们身体要注意,什么时候来参加活动,要保持心情舒畅等等……大家庭时刻充满温馨与快乐。受助人员在我们这里不仅得到了帮助,更学会了感恩和奉献。如今,他们怀着对社会的感恩,自发组建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他们结伴走进敬老院、阳光之家,用自己的行动关爱其他弱势群体,实现自我价值。工作室人性化的服务得到了受助对象的一致好评,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的受助人员曾多次接受杨浦有线电视台的采访;我们的工作也曾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海外语频道《真实视点》等节目报道。

最后,我十分感谢上海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及和泰爱心服务社给我这次机会,希望我的分享能对各位同仁们有所帮助,谢谢。

 

闸北区心惠家园服务中心

做一个甘愿付出的社区市民帮扶志愿者

我是闸北区心惠家园服务中心的市民帮困互助评估员,也是宝山街道心惠家园服务分中心的评估员,自2007年5月“闸北区心惠家园服务中心”隆重而简朴的揭幕仪式上,我和一批志愿者从区领导手中接过“闸北区市民帮困互助评估员”的聘书,此时,我的脑子里装满了信任、重托、责任、承诺、付出、坚持、无怨无悔等字眼,我更记住了自己是作为居民代表参加的评估员志愿者,没有任何报酬,只有奉献。

是的,近五年来,我和我的评估员朋友们没有辜负领导和居民的重托,认真仔细地完成对每个帮困家庭的评估工作,从中学习掌握了“一看、二听、三问、四介绍”的评估程序。

一看,上门观看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居住环境、人员结构等实际情况,有利于了解和分析市民综合帮扶申请人的真实困难程度;

二听,耐心听取申请人讲述困难的缘由,程度和要求;

三问,仔细询问申请人目前的经济状况、费用支出和已享受的政策救助,社会帮扶情况。通过沟通交流,从中获得评估、核实的全部信息;

四介绍,宣传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工作,向申请人介绍进行政府救助等相关政策等。

在我们帮扶的个案中,大多数是因病而致贫的,也有遭到突发事件而使生活陷入困境的,每一个个案都有一个个既令人心酸的故事,我们就是要为他们送上一份关爱、一缕阳光。

小成是我们社区的一名在校大学生,2009年年底患上了白血病,那年他才21岁,刚踏上同济大学校门,还在高中时,他每年向慈善基金会捐款2000元资助希望小学,得知自己患病后,在情绪十分低落的状态下,还一再叮嘱母亲将当年的捐助款送去,是一个很阳光的青年,2010年初小成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手术和术后康复掏空了父母靠做水果蔬菜生意积攒的几十万元的,但他康复疗程还需10多万元的缺口,得知小成的病情后,我和街道评估员一起多次上门安抚,通过申请、评估和审批程序,先后3次为小成家送上约2万元的帮扶金 ,并帮助小成申请慈善基金会资助,这让小成很感激,几次让母亲带口信,要到街道分中心,来感谢评估员阿姨,目前小成病情已得到控制,已参加大学课程的复读。

在我们的评估工作中还有一个回访制度,这是对我们的帮扶效果和帮扶力度的一次检验,因此,我十分注重回访过程,并把此作为与受助者沟通,开展个性化服务的渠道。对每一次回访后,我们都以书面形式把情况反馈于分中心,以便开展后续服务和再次帮扶。如,刚大学毕业有了一份较体面的工作的小莹,母亲前几年退休,父亲失业,家中还有一个患老年痴呆症的祖母,原本期望“知识改变命运”的她,却被告知患上了白血病,躺在病床上泪流满面,在得到8000元综合资金帮扶后,我和二个评估员一次次上门进行回访,碰到有时她家没人,有时她去医院就诊,有时母女俩在外散步,我们就坐等她们回家,了解病情,送上关爱,并把了解的困难状况书面报告反馈分中心再次进行帮扶,小莹先后3次接受了市民综合帮扶,目前,小莹对生活充满信心,每一次住院化疗,还帮助医院打印材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母女俩都成为社区平安志愿者,有一次我碰到她在社区值勤,看到我就拉着我的手直说:“谢谢”。

我们的市民帮扶工作是对政府工作的拾遗补缺,能促进社会稳定,社区和谐,对此,我也深有感触,又一次我和三个评估员到虬江路一户困难家庭进行评估,事先我已了解到由于历史的原因,他家有些问题没有解决,于是就成了市、区信访“专业户”,长期来居委会同意他在弄堂口摆个自行车修理摊以维持生活,近期由于妻子患病,经济上发生困难,又准备去市、区上访。我们进门看到十平方左右的房间,家具简单,知道我们是社区帮扶志愿者后,他态度、话语也温和了,特别听到“我们是来帮你的”等真诚的话后,气色也好多了,他随手拿起已封好的二个大信封说:“我刚要去邮寄给俞书记和韩市长”。见信封的字体很见功底,我们就从字体开始聊起,而后切入正题,获得我们所要的信息后,就一言一语进行劝慰疏导,临别时他说:“你们的好意我领了,你们的话我听进去了,这二封信我就不寄了……

2010年4月我社区有一处棚户私房不慎失火,大火殃及5户家庭,为了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到失火状况和受损程度,我和二位评估员及时介入现场,我们从狭窄的楼梯上爬上去,一股股的焦味和烟味扑鼻,看到湿淋淋的焦焦的家俱,裸露的内墙,通过一家家实地调查,掌握了每个家庭的受损程度,然后,一边协助政府做好居民疏导劝慰工作,一边开展善后服务,通过分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困难家庭进行资助,并介入事后的赔偿调解工作。

我是社区市民帮扶工作评估志愿者中普通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很琐碎,有时很辛苦,且没有任何报酬。不论刮风下雨、寒冷酷暑都坚持上门评估。有的家庭住房条件很差,狭窄的楼梯我们得爬上去的,还要紧拉着扶手,防止从楼梯上滑下来;有的因老人长期卧病在床、又不开窗,房间里散发着难闻的怪味,这些我们都一一克服了。

根据评估工作的需要,我经常做有心人,了解、学习和掌握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救助政策和帮扶措施,在工作中我还学会了“套餐式”帮扶服务。做到了“雪中送碳”,为困难家庭撑起身边的一片蓝天。

自从我接受了评估员这份工作后,就放弃了到奉贤档案馆、咖啡馆做财务的工作机会。有次我80岁的老母亲住院时碰到刚好有评估活动,就让弟弟帮我分担,有时还会被人误解为多管闲事 ,但这些都动摇不了我们“做好事”的信念。在我们付出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我们是受助者真心倾诉和交流的对象,通过交流让我们彼此建立信任并成为朋友;我们是市民帮扶民间组织接触困难群众的窗口,是宣传和弘扬中华慈善美德,构建和谐社区的推进者;我们是代表捐赠人向困难家庭实施帮扶的使者,受助群众的“谢谢”,就是对我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奖励。

最后,我要说的是:爱、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奉献不用慷慨激昂,也不需做出惊人的壮举,只要真心的付出,在日常生活中散播爱心,就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快乐,就会使生活更加美好,也会为和谐社区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