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2018年度工作报告
一、2018年的工作回顾
2018年,基金会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在各区民政局和社会爱心企业的关心支持合作下,以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为指引,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坚持以“个案为主、项目为辅”的基础,聚焦特困群体,采取有效措施,做到精准帮扶。通过与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联手开展慈善交流研讨、联手公益活动,拓展综合帮扶的广度和深度。开展全市大调研,进一步完善综合帮扶“立足基层、依托社区、社团运作”的工作格局,促进综合帮扶更规范、精准的开展。组织全市综合帮扶实务培训,以提高各区、街道(镇)工作人员能力为突破,推进和深化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工作稳定、有效、持续发展。
截至2018年12月,全市开展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共支出帮扶资金10610.77万元,帮扶对象57156人次。其中,个案帮扶16745人次,支出资金6848.93,人均帮扶4090元;项目帮扶40411人次,支出资金3761.85万元,人均帮扶931元。
从2018年报表数据统计分析看,个案帮扶人员中低保、低收入及其它家庭三类不同家庭经济结构的大致比例分别为25%、38%、37%。
2018年,基金会开展和组织推进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党的领导,成立正式党支部。
社会组织是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育和艰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领域。2018年5月9日下午,中共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支部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基金会会议室召开。中共上海市民政局民间组织工作委员会薛海同志与中共上海市民政局直属机关委员会邢月潭同志莅临大会。大会选举韦巍同志为中共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第一届党支部书记,全面负责支部工作。中共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支部委员会的成立,是基金会落实《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习主席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的实际举措。党支部的建立将更好地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的优势,为基金会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
(二)举行基金会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
5月17日,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先后召开了第三届理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和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依法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监事会。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桂余才、市民政局救济救灾处处长李志龙、市社团局基金会管理处处长马国平应邀出席。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并依照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章程》的有关规定,选举产生了15名第四届理事会成员,选派产生了3名监事会成员。经投票选举,靳东立任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俞建平、段立健、徐祥兴、黄涛、谢建余为副理事长(以姓氏笔画为序),徐祥兴兼任秘书长;经监事会协商推选,柳百炎任第四届监事会监事长。
市民政局副局长桂余才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对当选的新一届理事会理事表示祝贺,并感谢上一届理事会的辛勤付出。他指出,社会救助工作需要慈善力量的参与,希望新一届理事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守基金会的宗旨,要通过筹集资金、创立项目、利用平台这三个要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做大做强基金会的品牌;要在党建引领下,规范管理,创新发展。
(三)调研、培训结合,推进综合帮扶规范、精准、持续开展
一是开展全市大调研工作。2018年,在各区民政局的支持关心下,各区综合帮扶组织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基金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了解各区帮扶工作好的经验、做法,及帮扶组织发展所面对的矛盾和问题,精准把握工作存在的不足,确保今后综合帮扶工作更规范、更有效的决策,不断推动社区市民综合帮扶更好发展。基金会通过对帮扶组织人员情况,审核评估机制,帮扶对象致困原因,资金筹措,帮扶项目开展、审计问题整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基金会认为“不敢用、不够用、标准低、顾虑多、时间长和范围窄”等问题制约了综合帮扶项目的深化发展。
二是组织全市综合帮扶实务培训。为破解大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基金会于8月28日开始至9月5日组织基金会本级、全市17个区域帮扶组织和230家街镇共计498人参加培训。培训课程主要有帮扶理念引领、政策法规宣讲、综合帮扶发展、实务工作辅导、账务审计辅导、典型案例交流、新项目推介七个方面内容的学习和辅导。通过抓教育、强意识;抓思想、强职责;抓学习、强素质,为年度综合帮扶工作顺利推动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做了充分准备。市民政局桂余才副局长、救济救灾处李志龙处长和各区分管局长出席了8月28日培训动员会,桂副局长在高度肯定项目实施成绩的同时,特别针对下步的发展,提出综合帮扶工作发展要坚持“站位高、平台强、成效好”的要求,寄予了特别的厚爱和期望。此次培训着眼实务工作能力建设需要,以提高区、街道(镇)工作人员能力素质为突破口,采取培教、训研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制约综合帮扶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综合帮扶工作规范、稳定的常态化发展。这次全市集中人员的综合帮扶工作培训,是基金会2003年建会以来的第一次,得到了各区帮扶组织和街道(镇)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希望基金会能每年办一次培训。
(四)以评促建,积极筹备社会组织等级评估5A复评。
基金会自2013年被市社团局评为5A级社会组织已经5年,按照规定要进行复评。5A复评工作,是继续保持基金会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基金会领导高度重视,在2018年1月18日三届十次理事会和2018年5月17日三届十一次理事会上将规范化建设复评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计划明确要求,要遵循“政府指导、社会参与”,“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基本原则,推进基金会规范化建设。基金会上下动员,统一思想。复评准备工作由谢建余副理事长牵头组织,冯玉萍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小组成员分块包干,明确了规范化达标建设的要求和方向,对照标准,责任到人,定期督查,制定了复评计划和分步实施意见,确保复评工作顺利进行。
复评会上,基金会理事长靳东立从“基本情况”“做法和成效”“规范化创建工作”“自评情况”四个方面汇报了基金会5年来的主要工作及针对5A要求自查自纠情况。复评组在现场对照5A的“基础条件”“内部治理”“工作绩效”“社会评价”等各项评估指标,认真查阅了基金会提供的佐证材料、财务资料和档案,询问了有关情况,复评组内部进行了审议评分。在反馈意见时,复评组肯定了基金会日常运作规范、治理制度完善、帮扶工作成效突出、档案管理规范、对迎评工作高度重视。希望基金会在社区市民帮扶工作上可以越做越好。
(五)继续协助政府做好综合帮扶工作
一是精准开展个案帮扶,提高帮扶比例。2018年,基金会在推进聚焦特困群体帮扶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个案帮扶的制度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在各区民政局的支持下,各区综合帮扶组织进一步加大了个案帮扶的工作力度。个案帮扶人次和资金支出较多的有这么几个区,奉贤区帮扶2968人次,支出1998.79万元;闵行区帮扶796人次,支出748.17万元;金山帮扶2519人次,支出674.57万元;浦东新区帮扶4202人次,支出657万元。个案人均帮扶方面,徐汇和长宁区都超过了万元,此外闵行、嘉定、松江和崇明也有近1万元。从个案三类家庭比例来看,低保占25%,低收入占38%,其他占37%,基本把握好了各类群体的权重比例。此外奉贤、闵行、杨浦区及农场局根据政策的调整对本区综合帮扶实施细则的内容重新作了修订,提高了帮扶力度,为进一步缓解困难群众的生活矛盾做出了努力。
二是下放安徽户口回沪定居人员中生活困难对象的帮扶工作有序推进。2018年,基金会根据市民政局的要求,继续指导各区落实对下放安徽户口回沪定居人员和市国资委城投集团下属环源公司在1963年至1964年期间下放安徽支农职工及其子女回沪定居人员中生活困难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并按照市民政局2/1专题会议内容精神,制定了《关于对下放安徽户口回沪定居人员中生活困难对象特殊帮扶标准的操作口径》(以下简称“口径”),4月1日起正式实施。《口径》的实施使下放户的帮扶工作落实更精准,推进更有序,对象情绪更稳定。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市对下放安徽户口回沪定居人员困难对象共进行帮扶1622人次,支出帮扶金额353.19万元,其中环源公司困难对象帮扶172人次,支出帮扶金额33.81万元;缴金导致生活困难帮扶27人次,支出帮扶金额7.44万元。较好地缓解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困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三是其他困难对象的个案帮扶工作稳步开展。资助社会福利行业协会对入住养老机构的困难对象进行帮扶,共帮扶1180人次,支出帮扶资金65万元,并发放医疗帮困卡800张,金额40万元。资助市民局工会100万元用于缓解局属53家企业职工的困难。
(六)拓展合作方式,帮扶项目在多领域开展
一是组织开展了第五期“爱心传递”义务家教项目,拓展合作方式和领域。在总结第四期项目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18年继续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第五期“爱心传递”义务家教帮扶项目。奉贤区克服城郊区域广的特点首次开展本项目,积极动员街镇参与,南桥镇作为试点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义务家教。黄浦、静安和长宁等区往年开展本项目有一定基础,今年加大宣传积极招募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和中小学生帮扶对象都有所增加,使项目持续持久开展。除了动员组织各区积极开展项目,基金会还主动链接社会资源,携手市三八红旗手联谊会联合上海电力大学、南汇新城镇社区党建服务中心联合开展该项目,由电力学院物色大学生志愿者20名,10名市三八红旗手作为项目督导、南汇新城镇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免费提供教学场地为新城镇的困难中小学生进行课业辅导。次此合作充分发挥社会、学校、社区的优势,共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推进综合帮扶的精准、有效、多元化发展。志愿者的奉献不仅提高了受助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为受助学生开阔心灵和融入社会起到了一定作用,为困难家庭最终通过教育脱贫、推进社会志愿服务和反哺社会作出了贡献。
二是组织开展了第三期“爱心助老”实物帮扶项目,做到需求、服务精准。在认真总结第二期活动经验,听取各区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在今年三季度组织开展了第三期“爱心助老”实物帮扶项目。本期项目着眼实际困难群众的需求,贯彻科学专业化运作方式,发展优质合作伙伴,同时积极以“多沟通、下基层、善协调”的工作态度协调各合作伙伴、实施单位以及基金会各层面的关系,深入各区开展指导工作,有力推进了项目实施的制度化和专业化建设,为未来项目规范化运行起了示范作用。从统计数据看,全市16个区域帮扶组织在共计为2652名社区65岁以上困难老人送上希望拥有的实用物品,比第二期项目增加了362名困难老人。各区积极按照基金会总体布置,协调街镇统一在合作伙伴的社区平台采购实用物品。静安区安心坊社区商业服务中心(民办非企业)是本期项目的采购合作方。安心坊在其社区网络平台(网站、印制手册)提供了130余样的实用物品供困难老人选购。提供的物品品牌类别较丰富,质量安全可靠,价格货源较稳定,物流后勤较及时,保证了项目整体有序实施。在遇到问题时,基金会项目组积极协调各方,特别是指导安心坊提升服务质量,调配供应商库存,多下基层沟通协调,及时有效解决了这些矛盾,得到了各区、街镇同志的认可,为可持续开展本项目打下了基础。
三是组织开展了“关爱进社区·普瑞送光明”白内障复明公益项目。为实现项目帮扶的多元化发展,基金会与上海普瑞眼科医院合作,共同推出了“关爱进社区 普瑞送光明”白内障复明公益项目。这一项目主要为60岁以上困难老人包括低保、低收入家庭中非本市户籍的困难老人免费开展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翼状胬肉三种手术的治疗。双方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合作协议,由上海普瑞眼科医院捐赠2000万元,设立“普瑞·光明专项基金”,专项用于对进行住院手术治疗老人的自付和自费部分支出的资助,并制定了基金管理办法。项目在各区综合帮扶组织的重视下,从最初先行试点正向全市各区逐步扩展,覆盖面不断加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市共完成白内障手术(含胬肉)2253例,其中奉贤830例,闵行340例,普陀641例,金山176例,黄浦27例,崇明239例。“普瑞送光明”这一项目的开展充分展示了社企合作,百姓得益和双赢互惠的效果。基金会与上海普瑞眼科医院的合作,实现了基金会与社会医疗企业的跨界合作,为基金会慈善项目的多元化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是组织开展“天伦安康”结石病防治公益项目。2018年,基金会与上海深界健康管理咨询中心合作,共同推出了“天伦安康”结石病防治公益项目。这一项目主要为本市低保、低收入及家庭生活确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开展结石病公益筛查、治疗。双方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合作协议,由上海深界健康管理咨询中心捐赠1000万元,设立“天伦安康专项基金”,专项用于对进行住院手术治疗对象的自付和自费部分支出的资助,并指定上海天伦医院为本基金项目实施的定点医疗机构。项目先期在奉贤、崇明两个区开展宣教试点活动,在两个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截止11月底,共完成崇明8个乡镇(绿华、港西、建设、三星、新村、新河、堡镇、庙镇)、奉贤5个乡镇(庄行、南桥、柘林、奉城、四团)的宣教活动共 285场,参加宣教人数约38570人,手术人数538人。此公益项目的推行切实缓解社会弱势群体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困难,并得到了受益群众的一致好评。
基金会与上海深界健康管理咨询中心、天伦医院的合作开展的“天伦安康”结石病防治公益项目,在上海属于首创,也进一步推动了基金会慈善项目的多元化发展。
五是借力“博阳助学双创专项基金”,资助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博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向基金会捐赠75万元,成立“博阳助学双创专项基金”。按照捐赠协议书的规定,本会根据博阳公司的年度帮扶计划,将资金拨付至博阳公司合作的学校和相关单位,专项用于帮扶在校优秀困难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双创”社会实践活动,为和谐社会的建立贡献一份爱心。“双创基金”目前已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立,已资助困难大学生70名,支出资金10万元。
六是发起“爱的新家”公益项目,迈出公开募捐第一步。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弘扬社会帮困扶贫、互助共济的精神,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沪佳装饰集团协同建材行业知名品牌商共同捐赠人民币500万元通过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开展“爱的新家”项目。“爱的新家”公益项目为期1年,旨在为和谐社会建设中做出积极贡献,目前生活相对困难的家庭改善居家环境。这项慈善活动得到了市民政局领导的高度关注,也得到了各个社区的积极支持。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是无数爱心汇集的城市,我们号召有更多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加入,让全社会共享城市的温度。“爱的新家”同名品牌栏目也同步在上海新娱乐频道上线,每期节目通过纪实访谈形式,将一个个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故事传递给社会。今年,项目为17户困难家庭改善了居住环境,支出资金达154万元。基金会通过此项目迈出了以项目形式向社会公开募捐的第一步。
七是携手专业机构,设立“仁人帮困”项目。香港仁人家园有限公司是一家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册成立的慈善机构,以世上人人得以安居为愿景,致力于与有需要的社区和家庭合作新建或维修可负担的房屋和社区设施,携手众人建家园、建社区、建希望。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于仁人家园合作,设立60万元的“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仁人家园专项基金”,旨在向有需要的低保、低收入家庭和社区提供与房屋有关的防灾、减灾、救灾及志愿服务,包括提供资金、物资、技术和志愿者服务帮助他们新建或维修房屋,以及改善社区的水、卫生和其他公共设施,从而改善其居住条件、增强其应对灾害的能力。目前双方已签订合作协议,项目计划在黄浦、静安、农场局等老旧公房比较集中的区域开展。
(七)继续做好传统帮扶项目
一是圆满完成2018年元旦春节帮困送温暖活动。2018年,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基金会以“走进社区听民意、深入群众惠民生”为主题,按照市领导“抓早、抓紧、抓实”的精神,及时印发了文件,组织各区域综合帮扶组织开展了元旦春节帮困送温暖活动。本次帮困送温暖活动的帮扶计划数为6000户,帮扶资金计划数为1200万元。据统计,各区综合帮扶组织实际共对10300户家庭进行了一次性节日帮扶,帮扶总额达1830.26万元,实际帮扶人数和帮扶资金数比原计划数分别提高了72%和52%。
二是完成2018年“医疗帮困一卡通”发放工作。共发放医疗帮困卡达22896张(含侨联帮困卡303张)。结算金额8122873.16万元。
(八)积极配合市民政局委托的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
一是市民政局委托上海市上咨会计师事务所对基金会“社区市民综合帮扶项目”和“医疗帮困一卡通项目”2014-2017年福彩金资助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审计充分肯定了“社区市民综合帮扶项目”是具有救济性质的社会慈善事业,是对政府救助政策的拾遗补缺,是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有益补充,有效缓解弱势群体的特殊困难。项目推进以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政策为依据,促进整合了社会资金的筹集,帮扶了困难群众、促进了慈善事业发展。审计肯定了“医疗帮困一卡通项目”进一步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两个项目资金使用合法合规。
二是市民政局委托上海财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基金会“社区市民综合帮扶”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评价充分肯定了基金会的工作,“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就是对部分未纳入基本保险及其他制度性互助保障或虽得到政府救济及其他帮困后依然存在特殊困难的市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综合帮扶,以缓解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以促进和维护社会稳定。开展近11年来帮扶困难对象约54万人次,累计帮扶金达8亿元。项目具有救济性质的社会慈善事业,是对政府救助政策的拾遗补缺,是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有益补充,有效缓解弱势群体的特殊困难。
三是受市民政局、财政局委托由上海久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我会福彩金资助的“医疗帮困一卡通”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绩效得分90分,总体评价为优。评估认为基金会发放帮困卡时对申请者都有完整的信息记录和档案建设,发放后帮困卡都能做到正常使用。医疗帮困卡的社会效益较好,缓解了部分市民门诊医疗经费的资金压力,使部分市民得到帮扶与抚慰,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其较高的信息化程度给市民使用和资金结算都带来了很大便利。
四是市民政局委托上海瑞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于“历史遗留群体户口回沪人员”帮困项目专项审计,审计报告对项目予以充分肯定:项目实施有利于下放安徽户口回沪定居生活困难人员更快的融入上海生活,促进这部分人员家庭和睦,达到了项目单位缓和激烈的信访矛盾,达到和谐稳定社会的基本目标。
(九)助力精准帮扶,实施“帮侬一把”综合帮扶项目。
为弘扬社会互助共济精神,向困难群体提供应急性、临时性、综合性的帮扶,及时缓解其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问题,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于11月面向社会诚邀有能力、有专业的社会组织,开展2018“帮侬一把”综合帮扶项目征集工作,项目总资助金额600万元,原则上单个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30万元,实际拨付金额将根据申报项目服务内容作相应调整。12月13日下午,2018“帮侬一把”综合帮扶项目答辩会顺利举行,项目答辩会开始前,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举行了“帮侬一把”综合帮扶项目专家聘请仪式,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祥兴主持仪式。靳东立理事长对各位专家的到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颁发聘书。表示希望通过“帮侬一把”综合帮扶项目,能将专业的社会力量引入到社区,满足困难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赋予社区市民综合帮扶项目新亮点。专家评审组由公益行业资深人士、高校教授、救助实务专家等15人组成。答辩会通过项目陈述、专家提问和现场答辩,对方案设计合理性、项目落地可行性与帮扶对象合规性进行了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有22个项目进入最终的资助审核阶段。
(十)积极开展“综合帮扶典型个案案例”征文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综合帮扶实务培训工作成果,落实市民政局桂余才副局长在实务培训开班动员会上提出的“注重三个解决,建强工作平台”的要求,不断提高综合帮扶工作人员的实务操作能力,同时为今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实务工作参照。基金会研究后,决定开展“综合帮扶典型个案案例”征文活动。
应征案例要紧紧围绕综合帮扶工作在缓解困难对象的急、难、愁问题中发挥的拾遗补缺的作用,并在开展对困难对象的困难情况分析、政策对接服务、创建帮扶流程、帮扶力度等方面具有典型、参考、借鉴的意义。应征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各区要注重把握特殊案例,特别是在对象接受综合帮扶后,能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困难对象和家庭,自强自立走向社会的成功案例。通知已发各区,活动从10月中旬开始至12月底截止。
(十一)积极参与市民政局文明单位创建
创建文明单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基金会历来重视此项工作,文明单位的创建有助于提高一级组织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工作抓落实的能力,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根据市民政局党组、局文明办的要求,在征得全体员工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基金会成立创建领导小组,由靳东立理事长任创建领导小组组长,党支部牵头,工会行政配合,具体工作由办公室负责落实,将文明单位创建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其次明确职责、分工,按照创建计划统一规划部署,统一组织实施,做到具体措施专人负责,并根据《文明单位测评操作手册》,明确各项指标的负责部门和责任人,对存在问题及时发现并整改。定期分析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解决,抓好落实整改。做好迎接局文明办的评审准备。
二、关于2019年的工作要点
2019年,围绕困难群众多样化需求,抓住市《救助条例》颁布实施机遇,以深化综合帮扶项目为着力点,以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切入点,以打造有影响力的基金会为着眼点,紧紧抓住“创新、精准、提升、强能”下功夫见成效,全面促进基金会新一轮建设发展。
(一)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突出政治建设促全面发展
一是建强战斗堡垒。认真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继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提升组织力建设。严格落实党内七项组织生活制度,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紧密联系群众、职工和青年,开展建功立业活动。
二是提升理事队伍。着力强化理事队伍议事、决事的能力建设。继续开展“理事沙龙”和“局长沙龙”活动,共同研究学习社会救助课题,提升指导项目运作能力。参加各类培训,了解基金会的职责使命。开高质量的理事会,分析工作形势,及时研究、有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充分发挥理事作用,不断增加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是强化自身建设。努力探索现代社会组织的模式,搭建各类平台,合理安排负责分工,组织在职人员参与到项目中去。加强在职学习提高,鼓励在职人员参加社工师资格认证考核。采取评比表彰等激励办法,充分调动和保护好在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接运作项目,到社区中去“接地气”,提高动手、动笔和动脑能力。针对自身短板,着眼长远建设,不断完善各类制度机制建设。
(二)以《条例》颁发为契机,突出主业项目促品牌建设
一是实施综合帮扶项目品牌建设。以市《社会救助条例》颁发为契机,商请市局制定下发开展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工作的通知文件,从制度机制上来进一步规范项目运作流程,精准帮扶对象,精细帮扶措施,平衡帮扶标准。坚持为政府救助政策拾遗补缺、为困难家庭“量体裁衣”。 继续实施“爱心传递”、“爱心助老”等传统项目,顺应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和需求,对部分项目的实施形式和标准进行优化调整。配合政府完成交办的特定帮扶工作。
二是推进综合帮扶组织能力建设。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讲评总结阶段工作,邀请工作成绩突出,有工作特点的区分管副局长和负责人进行工作交流,汇集智慧对矛盾问题进行“会诊”。鼓励各区帮扶组织参加社会组织等级评定,评为3A及以上的予以一次性奖励。依据困难群众需求、区域财力和帮扶组织的工作能力,对项目资金实施浮动配比,让愿做事、能做事的帮扶组织做更多的事。通过软硬件建设的综合评比,每年对成绩突出的区帮扶组织予以表彰奖励。
三是开展综合帮扶实务培训工作。计划于四至五月组织区、街镇部分帮扶工作人员,开展2至3天的综合帮扶实务培训。区分慈善理念、社工实务、综合帮扶实务、政策法规、财经审计、交流互动六项内容,重点突出社工实务和交流互动两个环节,着眼社会工作技巧,增强个案访视、个案评估和个案记录技巧能力;组织2018年案例交流并征集2019年案例,对入选的案例予以奖励;视情拍摄并观看综合帮扶宣教片,采取理论讲解、录像辅导、交流发言和场景模拟等多种手段,了解掌握项目实施的规范程序。为每期参加培训的人员颁发学习证书。
(三)以帮扶体系调研为依托,突出理论研究促成果转化
一是构建精准帮扶项目体系调研。依据《上海城市贫困人群生活状况及需求研究报告》的调研成果,展开《城市贫困人群需求评估指标研究》和《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研究》两项重大课题的调研。通过课题调研的成果,寻找转化为可操作、可量化的机制办法,科学评估困难人群的需求,准确设定社会组织在参与精准帮扶中的服务内容和范围,寻找精准帮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是推进精准帮扶数据库建设。适应互联网发展和精准帮扶建设需求,筹划建设数据中心。对申报的帮扶个人,在线进行家庭状况、帮扶原因、帮扶措施、帮扶持续时间及个人年龄、工作收入、工作能力等数据采集,通过人工智能分析,为实施精准帮扶提供辅助决策。同时也为公募项目的开展提供基本数据。适时推行OA办公系统,分段推进覆盖三级帮扶网络终端,具备网上办公、申请和审核批准等功能。
三是开展精准帮扶项目佂集实施。抓好2019“帮侬一把”综合帮扶项目的征集和实施,围绕低保、低收入、支出型贫困和多重困境家庭的帮扶对象,提供评估类、干预类、照护类、社会融合类和其他类等专业的服务。吸引更多有能力、有经验的社会组织到各帮扶组织身边,在项目中锻炼培养专职人员和专业社工队伍。通过评估和督导等多种手段,抓好2018“帮侬一把”项目的实施。
(四)以社会资金筹集为突破,突出创新发展促能力建设
一是精准对接需求开展公募。开展公募是基金会发展的基本路径,以综合帮扶数据信息为基础,设立若干公募项目。以民营和外资企业、中产阶级和社区群众为重点筹款对象,通过新媒体力量的传播,推动基金会品牌传播、社会影响力建设、倡导社会慈善风尚。借助其他基金会的项目经验和企业、明星的品牌效应,开展多种方式的多元合作,积极参加“九九公益”等慈善活动。开发小额捐赠市场,推进品牌延伸的探索和网络动员的延展,提升公众参与度。
二是慈善理念引导设立专项基金。发展“熟人企业”,与金融机构、企业合作,发行以慈善项目冠名的消费卡,直接对接慈善项目。在现有“博阳双创”、“普瑞送光明”等专项基金项目的基础上,力争扩大与大型外企或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合作,设立更多的企业冠名基金。
三是公益服务需求建设志愿者团队。通过公益基地对接公益服务和公益需求,在公益服务中培育一支响应项目、贡献力量、传播理念的志愿者团队。统计整合各区、街镇志愿者,提供能力素质培训;通过将资助服务的全过程公开与捐赠人的参与、体验结合逐步养出一批核心志愿者,形成团队建设的核心;通过与高校联盟、企业联合等多种策略,在项目活动中扩大基金会的志愿者数量,提升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
(五)以公信力建设为根本,突出广泛宣传促影响力建设
一是注重透明度提升公信力。改善网站页面的亲和力,增加透明度、提高公信力,及时公布公益项目、捐款使用情况、年检及财务报告,保证捐赠方和公众通过网络便捷地查询到相关信息。特别加强综合帮扶个案典型案例的宣传,增加社会对此类人群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在基金会中心网的透明度排名,力争在2年内达到前20名。
二是统合多种手段宣传理念。建好各区、街(镇)信息联络员队伍,认真做好《工作简报》内容的收集和编辑,系统反映综合帮扶工作情况和工作经验。探索运用新媒体的传播力量,结合微信公众号和公众号实时推送,发挥好项目信息公布和慈善文化宣传主阵地的作用,着力打造基金会的公信力,激发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和热情。
三是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积极参加“公益之申”评比等社会活动,提高基金会的社会知晓度。通过慈善征文、案例征集等活动,开展慈善宣传,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到慈善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