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任务
一、关于2020年的工作回顾
截至2020年12月,基金会通过积极争取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资助等渠道充实帮扶资金,全年共筹集资金7228.2万元。其中,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4335万,区、街镇筹集资金2780.1万元,社会募捐 413.1万元。
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共支出帮扶资金1.38亿元,帮扶对象51390人次(个人帮扶10966人次,支出资金5961万元,人均帮扶5436元;项目帮扶40424人次,支出资金7903万元,人均帮扶1955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资金支出增加了1300万元。
2020年,基金会开展和组织推进了下列工作:
(一)理事会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各位理事充分发挥在理事会的决策作用以及自身在不同领域内示范作用,共同研究发展问题、分析工作形势,积极建言献策;同时,对接社会资源、募集物资善款、把脉资金保值、跟踪督导评估、审计把关资金,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加了基金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理事会议事决策作用明显,商讨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针对新冠疫情的发生,基金会积极响应上海市政府防疫办公室号召,开通募捐渠道,转介爱心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弥补政策缝隙。基金会还想方设法筹措防疫物资,为一线社工发放防疫物资和口罩,给各区帮扶组织送去抗疫帮扶金。各区帮扶组织也发挥各自优势,深入抗疫一线,活跃在机场、港口、小区等防疫前线,较好地发挥了帮扶组织作用,展示出了救助社工队伍的风采。
(二)综合帮扶在聚集特困群体的帮扶中得到进一步推进。综合帮扶类别范围均有扩展,个案帮扶聚焦特殊困难群体,做到了“一户一策”,如疫情期间,对宝山区一户低保家庭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综合帮扶,开展慰问;除重点帮扶低保低收入困难群众外,对因病致困的特殊支出型家庭最高帮扶金额达到10万元。项目帮扶有序推进,做到了“一类一策”,今年因疫情原因上半年造成部分项目进度滞后,疫情缓解后,项目重点突出抓进度促成效,“爱心助老”实物帮扶项目,全年累计为本市2526位低保、低收入家庭中65周岁以上的困难老人实现了购物心愿,共支出帮扶资金253万元;“爱心传递”义务家教帮扶项目,创新帮扶方式,实行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共组织大学生志愿者140人次,为139位困难家庭的中小学生提供了教学辅导帮助;“元旦春节帮困送温暖”项目,资助困难家庭11199户,资金达2665万元,户均2379元。“医疗帮困一卡通”工作,共发放21626张;在低保标准提标后,根据市民政局通知要求,及时修订帮扶标准,帮扶安徽下放户回沪定居困难人员共计1809人次,支出帮扶资金482余万元。截至12月底,综合帮扶资金共支出1.38亿元,同比2019年增加10%。
(三)专项帮扶稳步拓展。积极探索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资(资金)型向多元化服务型的提升,持续开展第二期“帮侬一把”综合帮扶项目征集活动,共吸引全市55家社会组织参与,征集到60多个公益项目,社会组织和公益项目数量均较往年翻倍,最终确定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拓展至21家,项目覆盖全市12个区,260名专业社工参与。“帮侬一把”综合帮扶项目平台逐渐成为社会组织展示平台、帮扶公益项目汇聚平台、专业社工孵化的平台。这些社会组织运用社工理念与方法,以专业、柔性的方式,已为上千户困境家庭制定帮扶方案,提供3万余人次服务。“帮侬一把”综合帮扶项目被推选参评上海市优秀社工品牌项目。疫情防控期间,根据上海市防疫办公室要求,在全市创造性地开展“温暖小手——关爱沪上有未成年子女的非沪籍困难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帮扶项目,8个区、21户家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帮扶,受到民政部督导组的肯定。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与上海昭隆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签订5年内1000万元捐赠协议,设立“中佑肠康”专项基金,由上海中佑肛肠医院面向全市困难群体免费肛肠类疾病防治宣传和筛查。“普瑞送光明”白内障复明公益项目、“天伦安康”结石病防治公益项目、“仁人家园”居住环境公益改善项目、“仲弘教育助学”帮扶困难学生等项目持续开展。多元化的专项项目帮扶,为困难群众提供了多方位的帮扶和资助。
(四)研究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开展。年初,由理事长带队,深入安徽军天湖、白茅岭、练江等域外农场展开了综合帮扶工作调研,与农场职工群众面对面交流,摸清域外沪籍困难群众的困境状况,现场商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因地制宜、因地帮扶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适应上海市救助政策形势发展,提升帮扶组织队伍能力需要,11月17日—28日组织全市三级综合帮扶骨干队伍开展实务培训,培训采取专家授课、业务培训、分组讨论等形式,分四批组织、共计533人参加。为了给帮扶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基金会委托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就“社区综合帮扶服务体系”“多维贫困识别与贫困帮扶的长效机制”“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功能定位、专业路径、服务标准”等方向开展课题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帮扶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五)宣传劝募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今年基金会结合实际出台了加强宣传劝募措施办法,针对今年疫情防控和财政经费吃紧的现状,在全年综合帮扶资金预算被压减12%的情况下,基金会一方面积极参与市民政局在全市开展的社区救助顾问工作,另一方面在宣传劝募方面增加了人力和物力,截至11月底,共接受个人和社会企业捐赠689万元,其中最大单笔捐款达到431万元;参加上海市公益伙伴日活动展示,以“大手牵小手”形式,资助10个社区基金会“暖心”基金共50万,主要用于拓展基层帮扶网络,延伸帮扶触角,倡导公益理念。主动向业务管理部门报备年度工作报告并对外公布,向社会公开透明度,展示品牌形象。继续办好《基金会工作简报》、微信公众号和网站等自有宣传阵地,拓展与“大爱长三角”视频号、东方网等网络媒体合作等。目前,正在筹备拍摄公益宣传短片《爱是暖阳》,以扩大对社会的宣传。“温暖小手”“帮侬一把”等项目经验做法被《中国社会报》《新民晚报》等报刊媒体刊发。
(六)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在组织建设方面,与上海蔬菜集团党委、上海经信委机关党支部、上海市西郊国际党支部,联合开展“四史”主题教育活动,共同回顾上海历史,横向交流学习体会,直观感受保障供应,更好聚焦困难群众。积极拓展学习载体和党团日活动形式,集中组织观影《我和我的家乡》等红色影视片。疫情防控期间,基金会党团员和职工,主动请缨值班,与市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转介爱心款物,主动为抗击疫情捐款捐物,表达公益人的爱心;在职员工人人参与社工师资格认证培训考试。徐汇和金山两个帮扶组织复评成功“三星级”社会组织。在资金保值和安全方面,通过理事们的共同努力,资本保本升值能力逐步提升,并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对资金和项目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确保了资金使用合法合规、安全高效;在行政管理方面,疫情期间,以居家办公、召开视频会议、在岗轮流值班等方式,保证日常工作有序不断线。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评比活动,年内接受了“2019-2020年度市民政局文明单位”工作组检查考核,工作组对创建工作给予了肯定;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根据政府与社会组织网站剥离要求,从政务网将基金会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站安全平移到阿里云,同时启动基金会综合帮扶信息系统开发,以向社会公开招标方式,与中标的科技公司签订开发协议,新系统将实现与17个区域帮扶组织信息互通、共享、共用的目的,目前信息系统正在开发之中,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全系统开发。
二、关于2021年的工作任务
2021年,是“十四五”开篇起步之年,也是上海贯彻习主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指示的落实之年。在形势任务面前,综合帮扶作为政府救助政策的有效补充,基金会要牢记使命宗旨,紧跟民政救助政策,聚焦困难群众多样化需求,运用“个案为主、项目为辅”主要形式,以缓解困难群体的急难愁矛盾为目的,发挥出上海“9+1”救助体系中“1”的重要助手作用,为有温度的城市贡献力量。主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一年两次的理事会议制度,开展报告工作,分析形势,研究问题,集体决策;组织“理事沙龙”,邀请“局长议帮”,听取意见建议,碰撞思想火花;加强党支部建设,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树牢“四个意识”;培养发展入党积极分子,为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防疫安全;针对性培育救助社工,孵化2-3个星级区域帮扶组织;继续参加局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争创先进,强化自身建设;组织年度综合帮扶指标评比,多措并举,孵化好各区、街道(镇)专业帮扶组织,通过开展各类培训、例会、交流会等形式,提高开展综合帮扶的能力。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理论研究,组织基金会、高校、社区开展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研究,形成救助帮扶领域课题成果,更好地指导实践,不断开拓帮扶工作思路。
(二)扎实开展帮扶。继续做好“个案为主、项目为辅”的综合帮扶工作,按要求做好“医疗帮困一卡通”“春节元旦送温暖”等传统项目,顺应形势需要,优化“爱心传递”“爱心助老”等项目帮扶的形式、内容和配套服务;在前期沟通协调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市局下发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为规范市民综合帮扶工作提供政策依据;继续发布征集第三期“帮您一把”项目活动,以此建立公益项目招创投平台,根据困难群众需求、区域财力和帮扶组织的工作能力,常态化扶持有效项目,培育发展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可持续性的服务项目,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帮扶服务,在确保评上“上海市优秀社工项目”基础上,为争创全国救助创新案例作准备;引入项目化管理,推动有限的公益帮扶资金从平均摊派的粗放型,向按劳分配、按创新贡献度分配的精准型转变;与社会爱心企业合作,继续做好“普瑞送光明”“天伦安康”“中佑肠康”“仲弘教育”“仁人帮困”等公益项目的协调工作;继续参与上海市社区救助顾问工作,做好政策“拾遗补缺”,配合政府完成交办的特定帮扶任务。
(三)加大劝募宣传。在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减少的情况下,认真做好常规募捐和项目募捐工作;保持目前专项项目有效实施,与社会爱心企业的适度合作,通过建立冠名基金,维护品牌形象;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年度资金和项目进行全方位审计,保证资金安全有效,项目运作透明规范;持续听取理事对资金保值诊断把脉,做好资金的保值增值工作;顺势而为用好“互联网+公益”方式,协力做好“申通公益行”项目;积极参加上海“公益伙伴日”“大手牵小手”公益社区行等慈善活动,传播公益理念,携手帮困互助;建好用好帮扶网络信息联络员队伍,形成季度例会案例征集制度,汇编年度帮扶案例集;开展公益有奖征集活动,用好现有宣传手段,持续编辑《基金会工作简报》,拍摄制作基金会工作宣传片和项目结项记录片,打造公开透明、具有公信力的社会组织;合理运用自媒体,完善基金会 公众号和网站功能使用,尝试引入专业机构托管宣传,打造品牌形象,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基金会公益事项的关注度。
(四)强化信息建设。强化公益人信息素养,完成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升级改造门户网站,试点推行“一网通办”功能,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综合帮扶平台,简化帮扶流程,实现“人帮”变“数据帮”,力争实现网上办公、帮扶通办、政策宣解、网上捐赠和数据中心等功能,让帮扶组织和困难群众少跑腿,少交书面材料,让爱心汇聚和关心温暖更顺畅。
(五)培养专业队伍。继续筹划和组织年度业务培训,扶持社会救助帮扶社工队伍建设,提升综合帮扶能力;基金会工作人员人人注册上海公益护照,发挥好基金会公益基地对接公益服务和公益需求的作用,汇聚和培育出一支救助领域的志愿者团队;开展区域帮扶组织综合评比,组织好每两年一次的评比表彰活动;加强精准帮扶、救助创新的理论研究,加速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鼓励在职员工继续参与社工师资格认证培训考试,力争两年内持证社工达到30%。